「FURURU」這個名字,源於貓咪滿足時,喉嚨深處發出的呼嚕聲 。這個聲音本身就帶著一種安撫人心的頻率,也恰好定義了品牌的核心——希望作品不只是靜態的擺飾,而是能「療癒人心、長久陪伴」的溫暖存在,本文將帶您走進 Fururu 貓咪羊毛氈的品牌故事。
始於思念的初心
Fururu 的誕生,源於一段深刻而安靜的思念。在摯愛的老貓離世後,那份日常的溫暖與呼嚕聲突然被抽離,留下難以填補的空缺。創辦人偶然接觸到羊毛氈,懷抱著一個單純的念頭:「如果能重現牠的模樣,就像牠還在身邊一樣。」。
這份為自己療傷的初心,意外地觸動了許多擁有相似經歷的靈魂。從一個私密的興趣,逐漸走向專業,最終催生了 Fururu 的成立。也因為這份共情,Fururu 的作品從不只是冰冷的複製,而是承載著真實情感的連結。
在 Fururu 手中,一團蓬鬆的羊毛,透過數以萬計的戳刺,被凝聚、塑形,最終化為一件件乘載著記憶與情感的作品。這是一場溫柔的轉化,將無形的思念,化為可以觸摸的陪伴。

捕捉神韻:不只是像,而是「是牠」
擁有十年遊戲美術設計的背景,創辦人具備了「細膩的觀察力與造型功力」 。然而,對她而言,技術上的擬真遠遠不夠。她花費最多心力去追求的,是捕捉每隻貓獨一無二的「神韻」。
「技術可以練,」她分享道,「但讓一個作品像『牠』而不只是一隻貓,靠的是長期對動物觀察、理解還有藝術的判斷力。這部分無法速成,也是我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這份堅持,在作品「巧咪」的誕生過程中展露無遺。她回憶:「其實我做了兩個版本,第一版完成後雖然結構沒問題,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後來重做一次,特別專注在眼神的表現,光是眼珠就測試了快十個版本,最後才抓到牠靈巧聰明的神韻。」這件僅有12公分的作品,前後耗時一個月才得以完成,只為了精準地注入那份屬於「巧咪」的靈魂。
最難的部分:情感
為思念而創作,意味著必須承接委託人沉甸甸的情感。如何平衡這份重量,是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這其實是最難的部分。」創辦人坦言 。
她的工作,從傾聽開始。她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委託人與貓咪之間的故事,感受那份獨特的連結。然而,到了創作階段,她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情緒是作品的一部分,但不能讓它佔據所有空間。」她解釋道,「我必須同時保持清醒的判斷力,才能把那份思念轉化成具體而溫柔的作品,讓它既像那隻貓,也能長久陪伴著飼主。」
在紀律與靈感之間
一件充滿生命力的作品,背後是高度的紀律與自我覺察。為了應對長時間的精細手工,她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工作節奏。「我會安排不同階段的工作,例如某天集中在植毛,某天專注雕塑五官,」她說,「進入細修的階段有時會隔幾天才製作,避免視覺疲勞,也讓腦袋和手有休息的空間。」
在紀律之外,她也為靈感保留了呼吸的空間。「偶爾也會插入畫畫或接觸不同媒材,讓靈感可以呼吸一下。」此外,她還有一個開工儀式:在動手前,反覆觀看委託人提供的資料,「讓自己投入那隻貓的狀態。」
從毛氈到畫筆
雖然目前以羊毛氈為主,但對創辦人來說,繪畫始終是「一個很重要的創作形式」 。她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藍圖:「我希望能將每件作品延伸成『獨一無二的紀念插畫』,作為訂製的一部分送給每位訂購人,讓圖像也成為毛孩回憶的一種延續。」
她分享了近期最喜歡的插畫作品「麻糬」,一隻眼神非常有神的白底虎斑貓。「當時我不只是想畫出牠的外貌,更想捕捉牠帶給人的氣場和存在感。所以我在背景選用了氣勢比較強的鮮紅牡丹,想做出類似猛虎下山的氛圍。」 3D的羊毛氈提供物理的陪伴,而2D的插畫則能詮釋更深層的氣質,兩者互補,讓紀念變得更加完整。
愛是創作的靈魂
當被問及給新手的建議時,她的回答總結了 Fururu 的核心精神。
「技巧是靠時間累積的,但要做出一隻貓的靈魂,需要你真的愛牠。」
這句話道盡了一切。技術可以磨練,但那份讓作品從「形似」躍升至「神似」的魔法,終究源自於愛。正是這份愛,驅動著創作者用無數次溫柔的穿刺,將一份份思念,牢牢地、細密地,縫進時間的纖維裡,化為一個永恆的凝視,一聲不會消逝的呼嚕。
RosyArts|收藏每一道手作光
想看更多創作故事?點這裡 ➜ 探索更多手作創作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