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主義] 超詳解!代表人物、作品、特色,一場顛覆藝術的瘋狂革命!

by RosyArts
達達主義

1910年代的歐洲,社會動盪不安,戰火四起。在這場混亂之中,一群年輕的藝術家聚集在瑞士蘇黎世,發動了一場完全不同以往的藝術運動。這種藝術拒絕傳統、提倡荒謬與嘲諷權威,被稱為「達達主義」,並深刻地改變了藝術史,讓我們一起來解密這個藝術主義的背景、特色、代表作品、藝術家吧!

達達主義 簡介

達達主義(Dadaism)是一種反藝術的文化運動,起源於1916年的瑞士蘇黎世。它打破所有規則,不尋求美、不講究邏輯,只為反抗既定體制和價值觀。 達達的創作可以荒謬、隨性,甚至毫無意義,只要能表達出對主流文化的不滿,就能成為達達的經典之作。這種風格很快席捲歐洲與美國,成為20世紀初最具爭議的藝術風潮之一。

達達主義 起源與歷史背景

蘇黎世與Dada運動的誕生

Cabaret Voltaire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膠著狀態,無數藝術家為逃離各國激烈的戰事來到中立國瑞士。蘇黎世的Cabaret Voltaire(伏爾泰咖啡館)成為了這群人的聚集地。雨果·巴爾(Hugo Ball)、艾米·亨尼格(Emmy Hennings)、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等人在這裡發起了達達運動。

這裡的氣氛令人窒息:人們對戰爭的絕望、對傳統價值的懷疑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催生了這種「什麼都不信」的反叛精神。他們用詩歌、表演、拼貼和現成物(ready-made)挑戰所有既有規則,就像一場瘋狂的遊戲,讓藝術回歸純粹的自由。

跨國傳播與發展

探討政治的達達主義

蘇黎世的達達精神沒多久便擴散到全球,尤其是在德國、法國與美國等地蓬勃發展。柏林的達達更帶有政治性,藝術家用極端、激進的方式諷刺權力。他們將時事插圖、報紙剪報組合成拼貼,政治諷刺意味濃厚。巴黎則強調荒謬與詩意,延續語言遊戲與異想天開的創作手法。不久後,紐約的藝術家們用現成物和拼貼表現達達理念,「小便斗」等經典作品挑戰了美術館的定義。這些地區的達達成員雖然方式不同,但都同樣反抗傳統,開創了屬於現代藝術的嶄新路徑。

達達主義 特色

核心理念:荒誕、反傳統與反體制

達達主義像一面反光鏡,誇大地嘲諷戰爭與社會權威。它強調「無意義」與「即興創作」,拒絕所有定義,甚至連藝術本身都懷疑。達達份子相信,絕對自由才有真正的創造力。荒謬、反邏輯是他們的行動準則,他們寧願創作無法解釋的詩句與尷尬劇場,也不願順從所謂的經典標準。

達達對抗體制不是口號,而是用行動實現。他們認為,任何規則都只是主流的洗腦,只有打破標準、挑釁權威,才可能有新的藝術與思想出現。

主要藝術表現形式

達達藝術最常見的方式包括:

  • 拼貼(Collage):將報紙、照片、畫報任意拼貼組合,形成荒謬的新意象。
  • 現成物(Readymade):把日常用品像小便斗、腳踏車輪擺進美術館,告訴世人「這也是藝術」。
  • 語言遊戲與詩歌:創作「聲音詩」,使用失去意義的字詞排列,像嬰兒胡言亂語。
  • 即興表演:隨性詩朗讀、即興肢體動作,打破傳統戲劇規則。
Readymade 範例

這些風格讓達達看似玩笑,其實是認真的反問:藝術到底是什麼?誰能決定美的標準?

影響

超現實主義 範例

達達主義為20世紀的藝術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它直接啟發了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後來的拼貼、現代裝置藝術、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都能找到達達的影子。 許多當代藝術家延續達達主義的精神,用荒謬或幽默對抗社會現實。

不只如此,達達風格偶爾出現在流行文化、廣告設計,甚至政治抗議之中。現今的創作人只要想挑戰規則,都在無意中繼承了這種拒絕陳腐、提倡創意的DNA。

達達主義 代表人物

Tristan Tzara(特里斯坦・查拉)

Tristan Tzara 作品

查拉原名薩穆埃爾・羅森施托克,來自羅馬尼亞,逃離一次大戰的陰影後在瑞士蘇黎世與朋友成立「伏爾泰咖啡館」。他把兒時遊戲般隨機翻字典、剪報紙的方法搬進舞台,朗誦毫無語意卻節奏強烈的聲音詩,並於 1918 年發表〈達達宣言〉高呼「我們拒絕一切理性」。靠著不斷辦朗誦會、出雜誌《DADA》,他把這股「反正經」風潮推往德、法、美,讓達達成為第一次真正跨國的前衛藝術浪潮。

Hugo Ball(雨果・巴爾)

巴爾本是德國劇作家,戰爭爆發後與伴侶艾米・亨寧斯流亡蘇黎世。他在 1916 年的一場表演中穿紙板修士裝,念出由「ba、da、dol」等無詞音節組成的〈Karawane〉,象徵語言在砲火面前的崩解。巴爾相信藝術應像祈禱般清洗心靈,卻又用荒誕方式諷刺軍國主義。晚年著作《逃離時間》詳細記錄達達誕生的日常細節,也讓後世得以窺見那段狂飆歲月背後的反戰思考。

Hans/Jean Arp(漢斯/讓・阿普)

human concretion (1935)

阿普同時以德語名 Hans 和法語名 Jean 活躍於蘇黎世與巴黎。為了證明「偶然也能創造秩序」,他把紙撕成碎片任其隨風落下,再照落點黏貼,開創「機率拼貼」;又在木雕與石膏中雕出柔軟有機的曲線,彷彿種子自然生長。阿普日後投身超現實與抽象畫派,但始終維持幽默、輕盈的達達精神,被視為連接兩大流派的關鍵樞紐。

Marcel Duchamp(馬塞爾・杜象)

roue de bicyclette

杜象先在巴黎投出諷刺機械美的《下樓梯的裸女》,隨後移居紐約,1917 年直接把翻倒的小便斗簽名「R. Mutt」送去展覽,命名〈噴泉〉。他說:「藝術不在對象,而在觀念。」此舉徹底動搖「藝術必須手工製作」的傳統信念。此後他熱衷下盲棋、改裝撲克牌,把生活處處變成腦筋急轉彎,對觀念藝術、裝置藝術乃至現代設計影響深遠。

Francis Picabia(法蘭西斯・畢卡比亞)

Udnie

畢卡比亞出身古巴富商家庭,個性放浪不羈,常往返巴黎、紐約。他把汽缸、齒輪等機械圖解與情色暗示混合,繪出〈Udnie〉等「機械戀人」畫作,嘲諷工業社會吞噬人性。1917 年創辦雜誌《391》,用辛辣短評挑戰學院派與資本精英。快速變換風格的他被戲稱「變色龍」,卻也因敢於翻新,為後來的流行文化和圖像設計打開大門。

Raoul Hausmann(勞爾・豪斯曼)

豪斯曼是柏林達達的發動機,他把報紙標題、戰場照片、商品廣告剪得粉碎,再重新拼貼成帶刺諷刺的新圖像,首創政治性「照片拼貼」。他的裝置〈機械頭〉在假人頭上插滿尺規、電線與假牙,諷喻官僚只會機械思考。豪斯曼還熱衷街頭行動,讓藝術衝出畫廊變成對社會的公開嘲笑,影響力一路延伸到 1960 年代的反文化運動。

Hannah Höch(漢娜・荷赫)

荷赫是柏林圈中少數女性核心成員。她擅長從時尚雜誌剪下女明星臉孔,再拼上軍官制服、家用電器,組成怪誕卻醒目的畫面,直擊魏瑪時期性別與階級不平等。〈切割菜刀 Dada〉像爆裂萬花筒般的拼貼,把政治人物腦袋混入廚房刀具,尖銳又好笑。荷赫終其一生持續創作剪貼與紙雕,從女性視角延續達達「拆解權力」的核心精神,也為後世女性主義藝術鋪路。

達達主義 代表作品

Fountain(1917)— Marcel Duchamp

杜象把一只男廁小便斗橫放、簽名“R. Mutt”,並遞交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覽。展方以“不是藝術品”拒收,卻意外引爆世紀大爭論:若藝術家指認、觀眾重新觀看,日常物件就能搖身變藝術嗎?這件“現成物”改寫了創作與審美規則,被譽為現代觀念藝術的開端。

L.H.O.O.Q.(1919)— Marcel Duchamp

在明信片尺寸的《蒙娜麗莎》影像上,杜象畫上八字鬍鬚與山羊鬍,並寫下諧音猥褻字母 “L.H.O.O.Q.”(法語讀音暗示“她屁股燙”)。這樣的惡搞嘲諷既挑戰經典崇拜,也讓觀眾意識到“神聖傑作”其實只是可被任意挪用的複製品。

Karawane(1916)— Hugo Ball

巴爾穿著紙板修士裝,在蘇黎世伏爾泰咖啡館朗誦一首由“gadji beri bimba”之類無義音節組成的聲音詩。節奏宛如鼓隊行軍,卻完全脫離語意。作品藉語言崩解來反映戰爭下的荒謬,並開啟後來聲音藝術與表演詩的傳統。

Cut with the Kitchen Knife Dada through the Last Weimar Beer-Belly Cultural Epoch of Germany(1919)— Hannah Höch

達達主義

荷赫用報紙、照片和雜誌剪貼出巨大萬花筒般的圖像:政治人物腦袋、舞蹈家身軀、齒輪與啤酒桶交錯漂浮。作品尖刻嘲諷魏瑪共和的男性權力結構,同時彰顯女性對社會變革的觀點,是最具代表性的照片拼貼之一。

Mechanical Head (Spirit of Our Time)(c. 1919)— Raoul Hausmann

豪斯曼在假人頭上釘上尺規、錢包、假牙與相機零件,塑造一顆“機械官僚腦”。行為性的組裝反映現代人被工具理性宰制、缺乏獨立思考,也宣示“拼裝現成物”可成為雕塑方式,影響日後裝置藝術。

Collage with Square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Chance(1916–17)— Hans/Jean Arp

阿普撕碎彩紙隨意拋灑,再依落點黏貼於紙板。看似隨機的排布卻生成視覺韻律,說明“偶然”也能帶來美感與秩序。這件實驗奠定了抽象拼貼的語彙,啟發後來的隨機作曲與行為藝術。

Merzbau(1923–1937)— Kurt Schwitters

施維特斯在漢諾威自家閣樓持續堆砌木板、紙片、雜物與畫作,建構成宛如洞窟的立體迷宮。他稱之為“Merz”──把“commerce”截取的詞根,象徵廢棄物可化為藝術。雖被戰火摧毀,Merzbau仍以其沉浸式、無終點的空間雕塑概念,被視為裝置與環境藝術先驅。

Gift(Le Cadeau,1921)— Man Ray

曼・雷在熨斗底部排釘一列鐵尖,令原本光滑的家務工具變成“無法使用”的危險物。這種幽默卻帶攻擊性的改造質疑功能與審美的界線,也體現達達對日常用品進行輕鬆而尖銳的顛覆手法。

達達像一顆文化炸彈,炸毀了傳統與官僚的僵化框架。它給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用荒謬、幽默把對世界的不滿放大到極致。今天,面對資訊爆炸和種種「標準答案」,達達的反叛提醒我們:思考、創意和勇於質疑,永遠是社會進步的種子。只要敢於顛覆,創新的路就從腳下展開。

看更多藝術文章?歡迎到 RosyArts藝術專屬頁面

延伸閱讀 >>

什麼是現代藝術運動?總是讓人看不懂的藝術作品!定義、歷史、作品範例 | Modern Art

什麼是立體主義?代表性畫家及作品速解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