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在日本瀨戶內海直島一座延伸入海的舊碼頭盡頭,一顆碩大的黃色南瓜靜默地凝視著潮起潮落,表面佈滿了大小不一的黑色圓點,與背後湛藍的海水和蒼翠的山巒構成一幅超現實的風景。今天就要走進草間彌生所創作的魔幻南瓜,一次了解背後的故事、意義、價格與介紹。
草間彌生南瓜故事(作為童年救星的南瓜)
創傷的地景
要理解南瓜對草間彌生的意義,必須先回到她那充滿矛盾與痛苦的童年。草間彌生於1929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一個經營種苗事業的富裕家庭。然而,物質並未帶來心靈的平靜,她的家庭環境功能失調,父親風流成性,這使得母親情緒極度不穩,時常將怨氣發洩在年幼的草間身上,對她進行言語和行為上的冷落與責備。在這樣一個缺乏關愛的環境中,草間從小就被強烈的孤獨感與疏離感所包圍,感覺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內心充滿了恐懼。
更讓她備受折磨的,是自十歲起便開始出現的嚴重精神幻覺。在她眼中,現實世界會突然被一層網或無數的圓點所覆蓋。她曾描述,當她凝視桌布上的紅色花朵圖案時,這些圖案會開始增生、蔓延,從天花板、窗戶、牆壁,最終覆蓋整個畫面,讓她感覺自己正在「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不停旋轉著」,瀕臨被吞噬和「自我消融」(self-obliteration)的恐懼邊緣。
與南瓜的第一次相遇
在焦慮與恐慌之中,一顆平凡的南瓜成為了她唯一的救贖。在她祖父廣闊的採種場裡,草間第一次真正注意到了南瓜。她後來在自傳《無限的網》中回憶道,當她撥開植物的葉子,發現一顆和人頭一樣大的南瓜時,「南瓜突然活過來開始跟我說話」。這次的相遇,與她其他的幻覺有著天壤之別。那些吞噬一切的圓點是恐怖的、具侵略性的,而這顆會說話的南瓜卻是溫暖而友善的。
南瓜成為了她「最溫柔的幻覺」,一個可以對話的夥伴。草間多次強調南瓜帶給她的感受:「當我抱起南瓜時,便會想起遙遠孩提時代的記憶。我的心有好幾次,都因南瓜獲得救贖,在過往內心困苦的日子裡,南瓜總能撫慰我的心靈。」她被南瓜「脂粉未施的大肚子」和「強大的精神安定感」深深吸引。在日語文化中,「南瓜」一詞有時帶有負面意涵,用來形容外貌不佳或笨拙的人,但草間從南瓜樸實無華的外形中,感受到了一種可靠的力量。
藝術治療的起源
在面對那些令人崩潰的無限圓點幻覺時,年幼的草間找到了一種對抗的方式:畫畫。她拿起畫筆,將腦海中那些揮之不去的影像描繪出來,透過不斷重複的描繪,她發現內心的恐懼與焦慮逐漸平息。而南瓜,正是她最早、也最專注描繪的對象之一。
她在京都求學期間,對傳統日本畫壇的僵化感到窒息,於是便將精力投入到描繪南瓜上。她曾以近乎冥想的狀態,「忘記世間的一切,聚精會神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南瓜上」,花費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廢寢忘食地描繪一顆南瓜的每一個細節,從表皮的顆粒到莖部的紋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療。當她的心智被無限的、混亂的視覺模式所攻擊時,南瓜提供了一個單一、穩固、有機的形態,讓她可以將意識錨定於此。
因此,南瓜不僅僅是草間作品中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它更是理解她整個藝術「方法論」的關鍵。正是透過描繪南瓜,這種極度專注、重複性的創作行為,幫助她在混亂中找到秩序。
草間彌生南瓜介紹(南瓜的藝術語言)
兩個世界的融合
草間彌生的南瓜並非一成不變,它的藝術形象經歷了重要的演變,最終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樣貌。在她的早期創作中,尤其是在京都學習日本畫的時期,她對南瓜的描繪是寫實且極度細膩的。然而,當她於1957年前往紐約,並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成為前衛藝術的先鋒後,她的藝術語言被「無限的網」和「圓點」所主宰。直到1973年她返回日本,並在1980年代重新深入探索南瓜這個主題時,一個關鍵的融合發生了 。
草間開始將她童年的心靈圖騰(南瓜)與她在紐約發展成熟的標誌性視覺元素(圓點)結合在一起。轉折開始了,她不再僅僅是描繪普通的南瓜,而是將這個物體轉化為乘載她整個藝術哲學與個人歷史的符號,既充滿童趣,又蘊含著深刻的心理複雜性。
南瓜作為「秘密自畫像」
許多藝術評論家認為,草間彌生的南瓜在根本上是一種「隱秘的自畫像」。首先,南瓜的形態獨一無二,正如草間所說,每一個南瓜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外貌,就像人類一樣。這種對個體性的強調,反映了草間作為一個在「保守社會」中「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的自我認同。
其次,南瓜的物理特性也與她的生命經驗形成巧妙的隱喻。堅硬、厚實的外皮,保護著內部柔軟、富含生命力的果肉,這可以被視為草間用藝術創作來保護自己脆弱內心世界的象徵。而覆蓋其上的圓點,正是她將曾經困擾自己的幻覺徹底馴服並化為己用的證明。那些曾是恐懼來源的圓點,如今裝飾、定義著這個給予她力量的形象,像「盔甲」一樣保護著她。
這種心理上的轉化,是理解核心的關鍵。她的創作始於一種精神上的強迫症——無法停止看見圓點,也無法停止描繪它們。而南瓜,是她精神上的「家」。當她將代表著無限與混亂的「無限的網」繪製在象徵著穩定與個體的「南瓜」之上時,這是一場心理整合。她將那股曾威脅要讓她「自我消融」的無邊力量,成功地「收納」在一個安全、可控、且充滿生命力的形態之中。
生命力、活力與和平的象徵
除了作為自畫像的深層意義,南瓜在草間的詮釋中也有更普世的象徵。源於家族的種苗事業背景,南瓜對她而言,始終與大地、自然和生命的豐饒緊密相連,敦實、圓潤的形態、樸拙的生命力,象徵著生生不息的能量。
草間本人也賦予了南瓜積極而明確的訊息。她曾表示,創作南瓜是為了向全人類傳遞「和平與愛」的訊息 。她作品中鮮豔的色彩(特別是黃色和紅色)旨在喚起觀眾們的喜悅。黃色,常與陽光、幸福和能量聯繫在一起;紅色,則充滿了活力與熱情。以最直接的方式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也是南瓜們能夠風靡全球的原因。
草間彌生南瓜雕塑(碼頭上的南瓜)
不僅有二維畫布上的作品,也有三維的雕塑,她運用多種媒材來呈現她的南瓜,每種材質都賦予了作品不同的質感與內涵。最常見的戶外大型雕塑多使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製作,這種材質輕便、堅固且易於上色。
在所有的南瓜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日本直島上的黃色南瓜。
一個偶像的誕生(1994)
這顆黃色南瓜並非憑空出現,它的誕生與直島轉型為「藝術聖地」的歷程有關。1992年,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倍樂生之家 美術館(Benesse House Museum)」開幕,是一個結合了住宿與美術館功能的建築,旨在探索「自然、建築與藝術的共生」。為了進一步實現這一理念,館方於1994年策劃了一場名為「Open Air ’94 ‘Out of Bounds’—海景中的現代美術展—」的戶外藝術展。
草間受邀為此次展覽創作。1994年對她而言是重要的一年,她正是在這一年開始正式投身於戶外雕塑的創作。為直島創作的這件黃色《南瓜》,是她首批為戶外空間量身打造的作品之一,其高2米、寬2.5米的尺寸,在當時也是她所有南瓜雕塑中最大的一件 ,最初,這件作品僅被規劃為展覽期間的「臨時」展品。
藝術與自然的共生
南瓜的選址極具巧思,被放置在一條伸入大海的舊棧橋的盡頭,這個位置在當時的討論中,是為了創造一種「水上漂浮的突兀感」,並將作品置於「盡可能的末端」,完美地詮釋了展覽副標題「Out of Bounds」(超越界線)的意涵。作品佇立於陸地與海洋的交界處,模糊了人造藝術與自然景觀的界線,促使觀眾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
展覽結束後,倍樂生藝術場直島(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做出了極具遠見的決定:將黃色南瓜以及其他四件與海景緊密相連的作品永久保留下來,讓南瓜成為直島的永久地標,也成為了直島精神的化身。
颱風與消失(2021)
2021年8月9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將這顆重達數百公斤的南瓜從碼頭上掀翻,捲入洶湧的大海,最終導致其嚴重破損。南瓜被沖走並碎裂的影像透過網路迅速傳遍全球,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和曾經到訪直島的遊客,都對這一損失感到心痛。直島觀光協會的員工甚至表示,南瓜的消失「在島民心中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凱旋回歸(2022)
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等待後,黃色南瓜迎來了它的重生。由於原作損毀嚴重,無法修復,草間彌生的創作團隊花了約半年時間,根據原作的設計和尺寸,重新製作了一顆全新的南瓜。2022年10月4日,這顆「南瓜2.0」在萬眾期待中,重新回到了它原來的位置。
新的南瓜不僅在外觀上忠於原作,更在結構上進行了強化,以應對未來可能的極端天氣。作品的厚度被增加以提高強度,在莖部內置了一個吊鉤,以便在颱風來臨前,可以用起重機將其迅速吊離碼頭,進行安全避難,為南瓜增添了強而有力的「韌性」與「重生」的故事。
草間彌生南瓜介紹(全球南瓜朝聖)
場館 | 地點 | 作品標題/顏色 | 材質 | 主要特色與背景 |
倍樂生藝術場直島 | 日本 直島 | 《南瓜》,黃色 | 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 經典作品,象徵藝術與自然的共生。在2021年被颱風摧毀後,於2022年重建。 |
宮浦港 | 日本 直島 | 《赤南瓜》 | 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 位於渡輪碼頭,顏色鮮紅,內部中空,遊客可進入。象徵太陽與歡迎之意。 |
福岡市美術館 | 日本 福岡 | 《南瓜》,黃色 | 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 設置於美術館戶外平台,是日本本土另一處重要的永久性南瓜裝置。 |
M+博物館 | 香港 | 《南瓜》,黑黃色 | 青銅、聚氨酯漆 | 為博物館開幕特別創作,在維多利亞港上。 |
故宮南院 | 台灣 嘉義 | 《南瓜精靈》 | 花崗石、馬賽克、抿石子 | 罕見的石雕作品,與大地融合的質樸美感。 |
三創生活園區 | 台灣 台北 | 《南瓜》 | 不銹鋼 | 鏡面材質反映都市景觀,夜晚會發光,有科技、未來感。 |
松本市美術館 | 日本 松本 | 《大いなる巨大な南瓜》(偉大的巨型南瓜) | 未註明 | 位於草間彌生的故鄉,此南瓜雕塑是同類型黃色南瓜中尺寸最大的一件。 |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 | 日本 十和田 | 《Love Forever, Singing in Towada》中的南瓜 | 混合媒材 | 這是由八件雕塑組成的戶外裝置藝術,其中包含一顆黃色南瓜、女孩、狗與蘑菇等。 |
Pappajohn 雕塑公園 | 美國 狄蒙 | 《Pumpkin (L)》 | 青銅 | 位於愛荷華州首府的雕塑公園內,是一座高約8英尺的巨型青銅南瓜。 |
Sky 豪華公寓 | 美國 紐約 | 《南瓜》 | 青銅 | 位於曼哈頓42街的公寓入口處,是紐約市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永久性的草間彌生公共藝術品。 |
The Donum Estate 酒莊 | 美國 加州 | 《南瓜》 | 未註明 | 位於加州索諾馬縣的頂級酒莊,將藝術收藏與自然景觀結合,園區內藏有一顆草間彌生的南瓜雕塑。 |
里爾歐洲車站附近 | 法國 里爾 | 《香格里拉的鬱金香》 | 未註明 | 位於車站附近的廣場,這件色彩鮮豔的巨大鬱金香雕塑也是草間彌生在歐洲的重要公共藝術之一。 |
肯辛頓花園 | 英國 倫敦 | 《南瓜》 | 青銅 | 於2024年7月至11月期間展出,這座高達6公尺的南瓜是草間彌生迄今為止最高的青銅南瓜雕塑。 |
草間彌生南瓜價格(百萬美元的瓜果)
從前衛到藍籌
在1960年代的紐約,草間以其激進的行為藝術和反商業的姿態聞名。例如,在1966年未受邀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時,她在展館外發起了名為《自戀庭園》(Narcissus Garden)的藝術項目,以每個2美元的價格向路人出售場地上的1500個鏡面球,此舉旨在批判藝術市場的商業化。如今,這個市場也已近乎狂熱的價格在追捧她的作品。
價值驅動因素
南瓜們之所以能在市場上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背後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 標誌性地位: 南瓜是草間彌生最廣為人知、最受喜愛的創作母題,在視覺上極具衝擊力,已經成為本人的同義詞。
- 真實的敘事: 每一顆南瓜背後,都蘊含著從童年創傷中尋求自我療癒的真實故事。
- 美學吸引力: 南瓜作品色彩鮮豔、構圖大膽、充滿喜悅感,具有普遍的美學吸引力,能夠跨越文化背景,引發情感共鳴。
- 稀有性: 儘管南瓜是草間反覆創作的主題,但每一件手繪的畫作或雕塑都是獨一無二的。來自關鍵創作時期(如1980-1990年代)的高品質作品在市場上尤其罕見,有限的供應與巨大的需求共同推高了價格。
重要拍賣紀錄
作品標識 | 創作年份 | 媒介 | 尺寸 (cm) | 拍賣行 / 日期 | 成交價 (原貨幣) | 成交價 (美元約值) |
Pumpkin (LPASG) | 2013 | 壓克力畫布 | 尺寸資訊待確認 | 佳士得香港 2021-12-01 | HKD 62,540,000 | $8,000,000 |
A-Pumpkin (BAGN8) | 2011 | 壓克力畫布 | 162 x 130 | 蘇富比香港 2023-04-05 | HKD 55,170,000 | $7,000,000 |
PUMPKIN | 2013 | 壓克力畫布 | 130.3 x 161.5 | 佳士得香港 2023-11-28 | HKD 46,355,000 | $5,940,000 |
Pumpkin | 2000 | 壓克力畫布 | 73 x 90.8 | 佳士得香港 2023-05-28 | HKD 40,305,000 | $5,150,000 |
Pumpkin (C) | 1991 | 壓克力畫布 | 91 x 72.7 | 佳士得香港 2025-09-27 | HKD 21,240,000 | $2,730,000 |
Red Pumpkin | 1989 | 壓克力畫布 | 38 x 45.5 | 保利香港 2024-04-07 | HKD 18,000,000 | $2,300,000 |
Pumpkin | 1991 | 壓克力畫布 | 38.2 x 45.6 | 保利香港 2024-11-27 | HKD 12,000,000 | $1,540,000 |
草間曾說:「我創作藝術是為了治癒全人類。」在所有的作品中,南瓜無疑是她這份宏願最慷慨、最持久的禮物。
謝謝你的閱讀!
歡迎到RosyArts藝術專屬頁面: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