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5版本比較 | Rachmaninoff’s Piano Sonata2

by RosyArts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從五位不同的演奏者的演繹中,來探討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奏鳴曲第2號,尋找其獨特的魅力。這五位演奏者分別是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范克萊本(Van Cliburn)、魯根斯基(Nikolai Lugansky)、王羽佳(Yuja Wang)以及鮮于藝權(Yekwon Sunwoo)。透過他們的詮釋,我們將有機會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這部深具感染力的奏鳴曲!

有些樂評家可能會形容這部作品「滿是空洞的華麗轉換」,或者將它描繪成「幾乎無止盡的華彩樂段」,甚至形容它為「喧鬧」。然而,事實上,這部奏鳴曲的結構卻是相當嚴謹的。整個奏鳴曲幾乎所有的音樂素材都源於開頭的前10秒,許多看似過渡的段落實則都與主題緊密相關。這部奏鳴曲的形式是循環的,由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將整部作品綁定在一起。這個主題在每個樂章中以許多驚人的方式反覆出現,其巧妙的建構性與李斯特的 B 小調大奏鳴曲相媲美,你只能將這種水平的技巧與貝多芬相比。

在戲劇性的力量方面,很難想像出一部比這更有影響力的奏鳴曲:開頭的深低音部分讓人毛骨悚然(這實際上遠超過單純的裝飾音),第一主題的半音抒情(部分)如同哭訴,第二樂章如同凝視般的抒情性,最後是劇烈增長的巨大波浪,以及整部作品遍及的鐘聲。

想先更了解這部曲子?歡迎閱讀:[拉赫曼尼諾夫] 鋼琴奏鳴曲第2號 | 1913年與1931年版本比較

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

霍羅維茨是俄羅斯傳奇鋼琴家,其音樂風格獨具特色,以技巧驚人和情感豐富著稱。霍羅維茲晚年1982年時有在倫敦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贏得了世界各地樂迷的熱烈讚賞,不管是對他的技藝,風範,與對音樂的奉獻。霍洛維茲演奏了1913跟1931的混搭版本,霍洛維茲對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總是有他獨特的理解和詮釋方式。

當年霍洛維茲即使在身體狀況欠佳的情況下,也能夠完美地演奏樂章。許多人都為他的堅韌精神和超凡才華深感敬仰,並將霍洛維茲視為一位偉大的人物。

我看到有些人分享了他們40年前親身聽見霍洛維茲在倫敦演奏的體驗。當時還有查爾斯王子在現場,並對霍洛維茲當時的健康狀況感到欣慰。還有人描述之前音樂廳聽見霍洛維茲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E大調練習曲的情景,他說霍洛維茲的鋼琴聲響就像是交響樂團,甚至能在最強音的部分淹沒整個樂團的聲音。他將那次的聆聽經驗描述為「永恆凝固的狂喜」。霍洛維茲的史坦威特製鋼琴也為他的音樂效果提供了幫助,與他的精湛技藝相輔相成。

在第一樂章Allegro agitato中,霍羅維茨展示了他驚人的速度和力量,將激情和活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樂評家們對他的演奏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將浪漫主義的元素與技巧的精湛結合在一起,呈現出獨特的音樂風格。在第二樂章Non allegro中,霍羅維茨的演奏充滿詩意,將音樂中的溫柔與哀愁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三樂章Allegro molto中,他以極具爆發力的演奏展現了樂章的熱情與活力,並在結尾處展現了震撼人心的技巧,在22:53的那個宛如整個宇宙都在崩塌的結尾,最後兩個和弦近乎完美,並很難用語言來形容當最後一波音符衝擊之後,聲音如何自然而適合。霍洛維茲在演奏中從不害怕花更多的時間去處理事情,例如在22:31和12:57處出色的處理低音音符的方式。他能在不打斷音樂的流動性的情況下,恰當地喘息一下。

霍洛維茲版本聆聽:連結

范克萊本(Van Cliburn)

范克萊本是美國著名鋼琴家,以優美的音樂風格和深厚的情感表達見長,被許多聽眾認為是這部作品最優秀的演繹之一。他的演奏被譽為強大、響亮,而且優雅、清晰、色彩豐富。他使這首樂曲聽起來宏大而尊貴,有些留言甚至形容為「幾乎貴族般」。他的演奏結合了1913年原版和1931年刪減版的優點,就像其他許多的音樂家一樣。

在第一樂章Allegro agitato中,范克萊本的演奏注重細節和音樂性,他精確地把握了樂章的動態變化和旋律線條。他在演奏中全力的釋放、表達激烈和節奏變化的同時,也確保了整首樂曲的連貫性,在音樂轉折上也很注重細節的處理,富有表現力的邏輯和美感,將技巧與音樂表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展現出獨特的音樂魅力。

在第二樂章Non allegro中,范克萊本以極具感染力的演奏詮釋了樂曲中的抒情與深情,音量逐漸降低,中音部分也非常動人,營造出了沉靜的氛圍,有的觀眾認為他的演奏帶出了一種超越他年齡的悲哀和智慧,他的演奏故事性強烈,絕妙的時序、表現以及樂句處理,使這部作品不再是一堆混亂的音符,而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彩呈現。

在第三樂章Allegro molto中,他的演奏充滿活力,結尾處的爆發力令人難以忘懷。有觀眾形容他的演奏就像是在與鋼琴進行一場重量級的冠軍賽,他以驚人的力量「擊倒」這個樂器。這種強烈的感受,使人有種范克萊本以壓倒性的勝利取勝的感覺。

他和他的母親都是溫暖而親切的人,范克萊本的母親是Arthur Friedheim的學生,Arthur Friedheim則是著名的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學生,這種世代相傳的音樂傳統在范克萊本的演奏中得以體現。

有聽眾表示,如果他被困在一個島上,只能帶一部音樂作品,那麼他選擇的就會是這部由范克萊本演繹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這部音樂作品被錄製在1960年6月的莫斯科,直到今天仍然吸引著無數的聽眾~~

范克萊本版本聆聽:連結

魯根斯基(Nikolai Lugansky)

尼古拉·魯根斯基是俄羅斯的頂尖鋼琴家,他以精湛的技術、深厚的音樂造詣和細膩的感情表達而聞名。他對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詮釋也深受聽眾喜愛,但是點閱數卻蠻少。

Lugansky,像霍洛維茲一樣,主要遵循1913年的原版,但包含了許多1931年版本的段落;而 Kocsis 則直接演奏1913年的版本。兩種演奏非常不同:Lugansky 優雅,音色完美,對音樂的結構特徵給予了大量的關注,而 Kocsis 炙熱,幾乎痛苦的強烈,有些人是比較喜歡1913年版本的,覺得1931年版本的第二和第三樂章聽起來太過於稀疏。

在第一樂章Allegro agitato中,魯根斯基展現出強大的音樂能量和力量,這些運行的半音、不和諧性和膨脹的動態感聽起來像是有人正在從鍵盤上撕出音符,聽起來非常驚人,他的演奏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深入挖掘樂曲的內在含義,同時對節奏和力度的把握恰到好處。

在第二樂章Non allegro中,魯根斯基以其富有詩意的演奏技巧,讓這首樂曲的溫柔與哀愁豐富的展現。他精確而敏感的觸鍵技巧,把這種深情的旋律線條與樂曲的節奏相結合,讓人深深感受到樂曲的情感深度。

在第三樂章Allegro molto中,魯根斯基將樂曲的活力與熱情完美地詮釋出來。他憑藉出色的技巧和深厚的音樂造詣,讓這一樂章的劇烈與興奮得到了極致的展現。在結尾部分,他以非凡的技巧和深沉的情感描繪,讓樂曲達到了精彩的高潮,尾奏簡直是不可思議,只持續了大約28秒,但就像 Rachmaninoff 將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投入到了這一個東西裡。

Lugansky與Kocsis版本聆聽:連結

王羽佳(Yuja Wang)

王羽佳是中國傑出的年輕鋼琴家,他的技巧精湛,情感表達深沉,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中一位值得注意的詮釋者。

有的評論認為,儘管他們已經聽過這首奏鳴曲無數次,並擁有許多這首曲子的錄音,但在王羽佳的詮釋下,他們才首次完全理解這首奏鳴曲。王羽佳完全掌控了自我,對作曲家的意圖有深刻的理解,且以超越性的技巧呈現拉赫曼尼諾夫的意義。

王羽佳的演奏將樂曲的各個部分完美結合,精確地把握每一部分,無論該部分規模大小。當拉赫曼尼諾夫的樂曲轉向一個精緻的變奏或新的想法時,王羽佳的過渡流暢無縫,且讓聽眾更加清晰地意識到奏鳴曲開頭的下降音型和第一主題的反覆出現,可以在整首奏鳴曲中聽到了這些主題的迴響。這個版本中的鐘聲主題也非常強烈,有時繚繞在高音部,有時又在低音部中雷鳴般迴蕩。

王羽佳版本聆聽:連結

鮮于藝權(Yekwon Sunwoo)

鮮于藝權是一位技巧出色、深具感染力的演奏家,他在2017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冠軍,讓他的國際聲譽大增。

2017年5月28日,第十五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得主鮮于藝權(Yekwon Sunwoo)傑出的演奏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奏鳴曲,這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思堡的巴斯表演廳(Bass Performance Hall)舉行的音樂會在全球音樂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無數觀眾的讚揚與討論。

他對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的詮釋受到了網友們的高度評價,甚至有人讚賞鮮于藝權的表演是他所聽過的最佳演繹之一。第一樂章中,鮮于對音群的處理避免了模糊不清的情況,而在疾風般的旋律中,他又能保持音樂的透明度,以及他對於和聲結構的掌控,這使得樂章的旋律線條始終清晰可見。第二樂章Sunwoo在這裡展現了他對音樂的理解和他對鋼琴觸鍵的掌控,他不僅能保持適當的音樂張力,並且能在需要的時候展現出深沉的情感。在10:55時所表達的情感,表示了鮮余演奏的情感力量。第三樂章中,Sunwoo展現了他對節奏和速度的精準掌控。他的演奏在整個樂章中保持了驚人的速度和準確性,並在最關鍵的時刻使音樂的張力和能量達到高峰。

鮮于藝權正逐步在古典音樂領域中建立自己的名聲,他以出色的技術才華和熱情,超越了許多展露頭角中的鋼琴家。他以強大的精確度和深沉的音樂理解力,來詮釋拉赫曼尼諾夫這首深具挑戰性的作品。

鮮于藝權版本聆聽:連結

結語

看更多古典音樂相關文章?歡迎到RosyArts古典音樂專屬頁面:連結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不僅能夠深入了解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還能從五位世界級的鋼琴演奏家的詮釋中,發現其獨特的演奏風格和理解。每位演奏家都有他們的獨特視角和理解,他們的演出反映出這部作品的多元面貌和深層次的意義。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