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zt – Totentanz 李斯特死之舞 樂曲介紹、音樂分析!來自中世紀死亡的勝利

by RosyArts

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或《Haláltánc》,在英文為 Dance of the Dead,是李斯特為鋼琴與管弦樂隊創作的一部作品(S.126),另有雙鋼琴版本(S.652)、鋼琴獨奏版本(S.525),取材自葛利果聖歌”Dies irae”震怒之日的旋律。該作品最初於1838年開始規劃,並於1849年完成並發布,之後於1853年和1859年進行了修訂。

李斯特「死之舞」創作靈感

靈感一、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

在浪漫時期,藝術家對中世紀的事物很迷戀,且常常在雕塑、壁畫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們不再僅僅遵循中世紀原始的道德或教誨,而是選擇透過奇異、怪誕,甚至帶有悲劇諷刺性的手法來重新解讀和創作。

像是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 14》的最後一樂章中,該樂章以創新的方式引用中世紀葛利果聖歌的”Dies Irae”(震怒之日)旋律。這是一種把原有的宗教、道德元素轉化為悲劇諷刺的例子。1830年,李斯特出席了該交響曲的首次演出,並被其強大的創新力所打動,而後創造了Totentanz這首曲子。

靈感二、壁畫 《死亡的勝利 The Triumph of Death, c. 1355》

年輕的李斯特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Buonamico Buffalmacco的壁畫「死亡的勝利」(在李斯特的時代被認為是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的作品,現在也被認為可能是 Francesco Traini 的作品),位於義大利比薩的Campo Santo。

李斯特與他的情婦,瑪麗伯爵夫人,私奔到意大利,並在1838年訪問了比薩,看到了這幅壁畫,而引發靈感寫下的作品。直到十年後,李斯特的隨筆才變成了《死之舞》的完整版本。歷經1853年和1859年的兩次修訂,於1865年4月15日由李斯特的學生漢斯·馮·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 首次在海牙演出,該作品就是獻給他的。除了出版協奏曲版本的樂譜外,同時也出版了李斯特自己改編的鋼琴獨奏及雙鋼琴的版本。

如果對此壁畫有興趣,維基百科(義大利文):連結

李斯特對死亡的著迷

這種著迷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李斯特曾創作了許多與死亡有關的樂曲,如《死之舞》(Totentanz)、《葬禮》(Funérailles)、《憂鬱的貢多拉》La lugubre gondola 和《緬懷亡者》(Pensée des morts)、《但丁讀後感:幻想曲風格奏鳴曲》(Après une Lecture de Dante: Fantasia Quasi Sonata)等等,可以說是超級多。

年輕的李斯特就展現出他對死亡、宗教、天堂和地獄的著迷,靈感往往源自文學作品。例如,他在〈沉思者〉一曲中將靈感取自米開蘭基羅的詩句並將之置於樂曲的開始,更如他的創作靈感來源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拉馬丁的《詩的沉思錄》等。然而,早期的作品與李斯特晚年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與死亡相關的作品相比,並不那麼陰鬱和詭秘。晚年的作品可能受到李斯特親人和朋友生死離別的影響,因此更加沉重,就像人生的最後嘆息。

死之「舞」樂曲分析

這是一首「舞曲」嗎?

通常舞曲帶有強勁且規律的節奏韻律,重音與樂句結構通常遵循一定的規律,比如巴洛克時期的組曲。即使在19世紀的舞曲音樂作品中,即使它們不是真正用於舞蹈的配樂,我們仍可以感受到清晰且規律的節奏感和重音律動,例如蕭邦的馬祖卡舞曲、波蘭舞曲,以及華爾茲等舞曲類型。

然而,在死之舞中,這種舞曲節奏感的規律似乎已經不存在,該曲中包含了大量裝飾奏的即興部分,這與真正的舞曲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此,「舞」的含義更多的可能是把「死亡」視作一種形象,暗示著死神的舞蹈,甚至是對人們的「驚駭、恐慌、措手不及」,以及死亡的「吸引力」的比喻,這都是李斯特試圖通過《死之舞》這個標題來向演奏者和聽眾傳達的。

「打擊樂般」的開頭

由於基於葛利果的素材,李斯特的《死之舞》含有中世紀風格的段落,並使用了模仿對位。但最創新的無疑是鋼琴部分極現代、甚至「打擊樂般」的特質。開場部分跟巴爾托克的《雙鋼琴和打擊樂奏鳴曲》的引子很像,而該作品是在近百年後創作的,這可能是因為巴爾托克經常演奏李斯特的《死之舞》。

李斯特 死之舞 
Liszt - Totentanz

其他現代主義的特徵包括像toccata的部分,其中鋼琴家的重複音符以惡魔般的強度敲擊。以及管弦樂中的特殊音效,如弦樂中的col legno聲音就像是顫抖或敲擊的骨頭。

強烈的民族、裝飾風情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是一種充滿國家民族風情、熱情、強烈個性和即興風格的曲風。在《Totentanz》之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相似的表現方法。

在主題與導奏部分,特別是第11至15小節,李斯特巧妙地將裝飾奏交織在主題句中。他在樂句之間插入了基於動機的、經過延長和變形的裝飾樂句,用以連接兩次的動機樂句。此外,明顯使用了持續低音,例如樂曲一開始就以主題和導奏持續低音F,並展開一系列的減七和弦。

李斯特 死之舞 
Liszt - Totentanz

「震怒之日」的旋律

這首樂曲主要分為三個區塊:主題一及其變奏、主題二及其變奏、華麗的終曲與尾奏。

主題一採用了源自葛利果聖歌「震怒之日」旋律,並貫穿整個作品。而主題二則引入了新的旋律。在樂曲的尾聲,裝飾奏與尾奏再次讓主題一重現。

可以看到中世紀的四線譜xd 前三句歌詞:

Dies irae, dies illa, 憤怒的日子,那一天,

Solvet saeclum in favilla: 將世界化為灰燼,

Teste David cum Sibylla. 如同大衛與西比爾所預知的那樣。

死之舞中的主題:

李斯特 死之舞 
Liszt - Totentanz

並利用這個主題,做了非常多次的變奏。在整個樂曲中,每一個變奏,甚至是變奏中的每個小節,都具有不同的音色和編排設計。演奏這首樂曲就如同描繪出一個有著豐富情節、多元角色且充滿戲劇張力的故事,並透過變奏的技巧來展現多種風格和情感。

Richard Pohl(早期的傳記作家)注意到,「每一個變奏都揭示了一個新的角色」:認真的人、輕浮的青年、嘲笑的懷疑者、祈禱的僧侶、大膽的士兵、溫柔的少女、玩樂的孩子。

李斯特「死之舞 Totentanz」線上聽

鋼琴與協奏曲的版本

鋼琴獨奏版本

非常謝謝你的閱讀,我是RosyArts。

歡迎按讚留言分享!你的支持就是我的最大動力!

看更多相關文章?歡迎到RosyArts古典音樂專屬頁面:連結

延伸閱讀:

德布西『Estampes 版畫』- 塔、格拉納達的黃昏、雨中花園,3種異國風情的遊歷 | Debussy

德布西的《沉沒的教堂》—— 探索深海的伊斯古城 | 創作背景與音樂分析

《紀念海頓》拉威爾與德布西 – 看音樂字母法的巧妙運用

德布西《中斷的小夜曲》異國風情的突兀!創作背景與音樂解析

新德國樂派與布拉姆斯:傳統與創新的音樂論述 | NEW GERMAN SCHOOL

You may also like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