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k Satie -《Gnossiennes》(法語發音:[ɡnosjɛn])是法國作曲家埃里克·薩提在19世紀末創作的一系列鋼琴曲。這些作品大多數是自由節奏(缺乏拍號或小節線)並且在形式、節奏和和弦結構上極具實驗性,這種形式以及術語皆是由薩提創造的。今天這篇文將會介紹這系列的曲子,以及看當時薩提所處時代的法國的咖啡廳背景文化。
Classical
德布西的《中斷的小夜曲》(La sérénade interrompue)為他的前奏曲集第一冊中的第九首,於1910年發表。德布西常常從生活、文學、畫作甚至自然景觀中獲取靈感。他的音樂經常以情境、情緒和景象為中心,也常常受到其他音樂風格的影響,並且常常具有模糊的調性和獨特的和聲。讓我們一起更深入了解這首有點西班牙的曲子!
《版畫》(Estampes)是德布西於1903年精心創作的鋼琴組曲,與他的《映像》並列,兩者都是法國印象派鋼琴音樂的關鍵作品。整部作品由三首鋼琴曲組成,東方的塔 (Pagodes),西班牙的格納達黃昏 (Soiree dans Grenade),以及法國的雨中庭園 (Jardins sous la pluie)。這些作品深刻地融合了異國風情和德布西的豐富想像力,仿佛是他在音樂的世界中四處遊歷。
想必有許多想考英國皇家樂理檢定的學生,可能都不是從1級開始考上去,甚至有許多人都是直接考5級,只是為了達到後面更高級數的器樂檢定的門檻。但英國皇家的書,每一個級數其實都有一些的音樂術語,若要全部讀到,則要花上千元去購買所有的練習本,也因此翻了中文解釋,並整理給大家了!!對於想要補充術語知識的人,這也是很系統性的學習。
音樂與文字的融合,產生的是超乎想像的魅力!本文將以德布西的《紀念海頓》和拉威爾的《依海頓之名的小步舞曲》為例,探索兩位大師如何透過音樂字母法創作出獨特的鋼琴作品。讀者將能深入理解這兩部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特色,以及其所體現的藝術交融~~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是一首浪漫且技術挑戰性極高的作品,多年來吸引了眾多鋼琴家。這部作品以其豐富的調性複雜性和情感深度,被認為是鋼琴曲目的高峰之一,此奏鳴曲於1913年創作,並於1931年進行了修訂,因此本文將從創作背景出發,詳述兩個版本的比較。
在音樂的世界裡,每一個音符都是一種語言,每一種旋律都蘊含著情感。我們通過音樂的力量,感受到創作者的激情、悲傷,以及對美的追求。19世紀的法國,正是這樣一個充滿創新與藝術的時期。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索法朗克的音樂世界,並揭示他如何在19世紀的法國音樂風潮中,成為一位獨樹一幟的音樂大師。
適逢 Google 布拉姆斯190歲生日紀念!
我們藉此機會深入探討他的音樂創作。從響亮的變奏曲如Op.24、Op.35和Op.56a,到悠揚的鋼琴小品如Op.76,以及他的後期作品如Op. 118 No.2 和Op.119,再到他的51練習曲,每個作品都揭示了布拉姆斯的創作才華與技巧。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一起探索布拉姆斯的音樂世界,並理解他的藝術創新如何影響了我們的音樂觀念。”
這兩種音樂美學的衝突在19世紀後半的音樂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被稱為“音樂之戰”。在這場辯論中,新德國學派與布拉姆斯的對立並非只是藝術風格的分歧,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音樂角色的不同看法和期待。新德國學派主張音樂應該與生活、文學和視覺藝術更緊密地結合,而布拉姆斯則認為音樂應該是自我表現的純粹藝術。本文將探討新德國學派和布拉姆斯的音樂觀點與美學,並試圖解釋他們如何在維護音樂傳統與追求創新之間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