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的《沉沒的教堂》由他對神秘與超自然的迷戀所啟發,讓我們進入了一個沉寂在海底的古老教堂,聽見遠處的鐘聲在海洋的壓力下變得模糊而神秘。本文我們將深入探索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音樂分析,並嘗試理解德布西是如何將這種視覺影像轉化為音樂語言的。
Classical
李斯特(Franz Liszt)的鋼琴套曲《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Années de pèlerinage, Deuxième année: Italie, S. 161)穿越了藝術、文學與愛情,與前作《第一年:瑞士》著重於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觀不同,《義大利》將目光轉向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詩歌,本文將會詳細介紹裡面的每一首曲子!
德布西的《映像》系列,是由三個獨立部分組成的:鋼琴《映像》第一冊(1905)、第二冊(1907),以及管弦樂《映像》(1905–1912),共同構成了德布西的成熟風格,從元素、異國情調與民族想像等不同維度,是一種內在的、由想像力與感官共同建構的藝術。
德布西的《版畫》(Estampes)是他於1903年精心創作的鋼琴組曲,與他的《映像》並列,兩者都是法國印象派鋼琴音樂的關鍵作品。整部作品由塔 (Pagodes),格拉納達的黃昏 (Soiree dans Grenade),以及雨中庭園 (Jardins sous la pluie),三首鋼琴曲組成,深刻地融合了異國風情和德布西的豐富想像力。
如果一位作曲家的所有傳世傑作,幾乎都在60歲之後才誕生,你會如何定義他?這就是法朗克(César Franck)一位用大半生沉潛,在管風琴閣樓上默默耕耘,換來最後十年絢爛的音樂奇蹟。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生平、音樂風格、19世紀德法音樂、以及知名的作品介紹。
巴爾托克於1881年在匈牙利出生,並於1945年在美國逝世,是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鋼琴家以及音樂學者。他的音樂創作受到了多種風格的影響,包括浪漫主義、印象主義以及民謠音樂。這篇文章將會介紹巴爾托克的風格與有趣小故事,並介紹一些知名的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奏鳴曲是一首浪漫且技術挑戰極高的作品,多年來吸引了眾多鋼琴家。這部作品以其豐富的調性複雜性和情感深度,被認為是鋼琴曲目的高峰之一,此奏鳴曲於1913年創作,並於1931年進行了修訂,因此本文將從創作背景出發,詳述兩個版本的比較。
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或《Haláltánc》,在英文為 Dance of the Dead,是李斯特為鋼琴與管弦樂隊創作的一部作品(S.126),另有雙鋼琴版本(S.652)、鋼琴獨奏版本(S.525),取材自葛利果聖歌”Dies irae”震怒之日的旋律。該作品最初於1838年開始規劃,並於1849年完成並發布,之後於1853年和1859年進行了修訂。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樂曲分析:爆發式的巔峰之作 |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熱情奏鳴曲》(Appassionata)是貝多芬在1804年至1806年間所創作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並於1807年2月18日正式在維也納出版。與《華德斯坦奏鳴曲》(Op. 53)以及《告別奏鳴曲》(Op. 81a)並列為貝多芬「中期」時期(或稱「英雄時期」)最重要的鋼琴奏鳴曲之一。本文將會詳細介紹貝多芬熱情的創作背景以及樂曲分析。
莫里茲·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1854年生於波蘭,是一位19世紀末的波蘭裔德國鋼琴家、作曲家,他的作品主要以其輕巧靈敏的技巧和吸引人的旋律而聞名,在這篇文章中,將會探索他的音樂風格與生平、他的知名鋼琴作品的介紹以及聆聽導覽。